內容來自YA房屋信貸汽車貸款HOO新聞

歐美書房-文學加註警語的爭議

中國時報【☉鄧鴻樹(台東大學英美系助理教授)】美國大學生自主發起「文學作品加註警語」運動,有別於圖書審查,反映數位時代閱讀觀念的改變。今年春季,美國好幾所知名大學的學生會提案要求土信貸新北平溪土信貸:課堂上講授可能會令人不安的內容前,教授須提示「觸發警語」(trigger warning),以免造成學生身心不適。觸發警語原為網路用語,源自女性社團為鼓勵成員分享受創故事,但顧及露骨情節會觸發創傷後壓力症侯群(PTSD),於是在敏感畫面或文字出現前顯示警語。近幾年網路話題附加警示的作法氾濫,2013年號稱「觸發警語之年」,美國校園顯然難抵這股風潮。觸發警語波及校園學生認為,課堂不應強迫閱讀或觀看會引發受創反應的教材,教授有義務事先警示,學生才能做好心理準備。因此,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學生會要求學校推行教材加註警語的政策;俄亥俄州歐柏林學院則依學生要求,將警語制度納入性騷擾防治辦法。歐柏林學院是美國第一所招收女生與黑人的大學,以自由思想聞名,如今又帶頭提出新思維,廣受輿論關注。這類提案最具爭議性的,是文學作品是否適用的問題。如歐柏林學院條文舉例指出,課程若需討論非洲文學之父阿奇貝的《Things Fall Apart》,教授須預先告知該書涉及種族迫害等創傷事件。此原則也適用於《大亨小傳》、《戴洛維夫人》等經典小說,教授應警示書中有性別暴力或自殺等情節。校方甚至建議教授,避免採用需加上過多警語的敏感教材,必要時應尋求替代教材,以減少觸發因子。網路野火一路蔓燒至校園,造成意想不到的結果。加州大學學生會通過提案後不久,校內一名教授與手執反墮胎海報的學生發生肢體衝突,鬧進警局。教授認為海報令人不快,違反校內規範;受攻擊的學生則主張言論自由。此事件顯示,觸發警語已非單純的網路運動,有可能會限制多元意見的表述。歐柏林學院學生的訴求與校方配合的態度,招來各界批評。觸發因子包羅萬象,實難掌控。歷史課要如何避開戰火?現代藝術史要如何刪除「不雅畫面」?文學教授更面臨沒有替代教材的窘境,因為經典作品都談生死,全是悲劇。難怪有人調侃,乾脆在英國文選封面印上「警告:內含壞事一堆!」文學的宣洩作用以亞里斯多德的美學觀之,文學有宣洩的功能。學生要求警示的「壞事」其實並不壞。諮商輔導採行「閱讀治療」,透過讀者對故事的同理心抒發負面情緒,對受創者具有正面療效,正是悲劇洗滌作用的最好例證。文學「反映社會,表現人生」,意義也在於此。社會並非只有喜劇,人生也不是皆大歡喜。令人不安的情節呼應現實,理當引發情緒反應。課堂裡難道非得將哈姆雷特拿著匕首的獨白念成「要生【警告:以下內容涉及自殺】或要死,這才是問題?」藝術也是一樣,梵谷自畫像的耳朵若打上馬賽克,就失去意義了。文學與PTSD的關聯有待學者研究。可是,文學引發的情緒反應與精神科病症不能混為一談。若因有人對作品感到不適而要求改變眾人的閱讀方式,許多作品將佈滿警語,遮蔽了故事的真諦。電子書若內建警語觸發警語運動如同讀者發起的自我審查(self-censorship),有別於政府機構的審查,是當代新興的文化現象。例如,美國有許多家長團體要求學校刪除「不當教材」。5月底愛達荷州一所中學禁止學生閱讀薛曼?亞歷斯的得獎作《一個印第安少年的超真實日記》(木馬),學生於公園傳閱本書,家長甚至報警制止。根據美國圖書館協會指出,20世紀百大小說有近一半曾受抗議而被學校禁止閱讀。抗議案件逐年增加,2013年被要求從圖書館下架的前10名「不良作品」,竟包括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摩里森的《寵兒》(台灣商務),胡賽尼廣受好評的《追風箏的孩子》(木馬)也榜上有名。講求言論自由的美國,好像重回禁書年代。讀者自我審查常就文字片段做出判定,忽視作品意旨與整體性,電子書的普及,勢必加劇斷章取義的傾向。搜尋關鍵詞就能挑出「不雅文句」,根本不需逐字讀完全書。上網或滑手機的跳躍式瀏覽,逐漸改變現代人的閱讀習慣,進而影響心態。文學作品淪為網頁資訊,不再高高在上,僅是眾多視窗裡的小分頁。自我審查的風氣若持續高漲,觸發警語很可能會隨圖書一起電子化。閱讀電子書所觸發的彈出視窗,將成為無所不在的即時警示;若有超連結,還可能會反客為主,取代正文內容。內建的觸發警示就算可自行關閉,也將化為與作品不可分割的隱藏檔案,留給有心人操弄的空間。電子警語是否對讀者真有助益,《1984》(遠流)已預言答案。

新聞來源https://tw.news.yahoo.com/歐美書房-文學加註警語的爭議-220006679.html

車貸新北三峽車貸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qemd2tr60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